“降低法定婚龄”不是提高生育率良方
■ 观察家
需多方努力、降低多措并举,法定方能有效缓解育龄人群的婚龄生育焦虑、切实提振社会生育愿望。不提
近一个时期以来,高生我国的育率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良方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降低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法定这也意味着,婚龄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不提
这一人口发展现实,高生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育率相关议题,更见紧迫。良方在此背景下,降低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
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
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年轻人的婚育模式已经转型到极晚婚极晚育的模式。全国已有多地公布的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晚婚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到了18岁就早婚的人口少之又少,而且早婚也未必早孕早育,只是在理论上提供了多生多育的可能性空间。
问题的关键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以不婚不育和晚婚晚育为主体的低生育文化,决定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促进生育,无疑也是对此严峻现实的积极回应。但是,要提高我国社会生育率,仍需针对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不敢生、不愿生、不能生情况,切实有效进行分类施策。
“不敢生”的原因是怕养不起、养不好。这需要降低婚嫁、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国家和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给予补贴。“不愿生”主要是指生育意愿低下。为此,需要传播积极的种族繁衍文化和多样化适度生育文化。“不能生”则主要是指不孕不育症、人工流产等生殖健康问题。为不孕不育症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也因此有其现实意义。 同时,也应纠正无痛人流的误导,设法降低人工流产比例。
总之,生育既是家事亦是国事,面对人口负增长的严峻现实,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是一个应对尝试,但更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方能切实提振社会生育愿望,确保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知识)
- 世界杯爆冷门,中国足球投资爆“冷”
- 发改委出台21条举措大力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融资方式
- 美国教授今天的一个意外,让日本露了“底”!
- 每周840个国际航班,回国“天价机票”还存在吗?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
- 没有货源就能卖货,“躺赢”式开店靠谱吗?
- 黑龙江齐齐哈尔:为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提供“保姆式”服务
- 歌尔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 京东高管降薪最多20%、给十几万德邦兄弟提升待遇 刘强东“放大招”意欲何为?
- 美国WTI原油期货周一收跌0.9%
- 乌克兰决定国有化马达西奇等战略性企业
- 空客: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比已超过50%,对中国市场持续看好
- 多城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泉州、温州首套房最低可至3.8%
- 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将恢复铁路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