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提振生育积极性还得从“减负”着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减负请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媒体在这之中,提振人们特别关注我国去年的生育人口数据。
不管是积极否真如不少专家预测的那样——去年我国人口增长会迎来拐点、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性还近年来我国呈现出的着手人口趋势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减负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媒体大事,对每个家庭而言也是提振大事。
人们对我国人口状况的生育担忧有着数据的支持。2022年1月,积极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性还该年度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比,着手仅增长了48万人(2020年这一数据还有204万人),减负已处于正增长与负增长的临界点上;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专家都预测我国人口在2022年会是负增长。
“有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过去多年,很多地方将人口增加视为负担,在户籍等等方面设置种种门槛,而现在已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抢人”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抢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人口资源有限,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这个“资源总量”会进一步缩减。做大人口资源这块“蛋糕”,目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人口资源这块“蛋糕”缩减的原因。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育的愿望会降低,这种情况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出现。但具体到我国,还需认真检视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比如住房、教育和医疗问题等。如果一个生活在县城的居民,每月收入不足五千元,却要拿出近万元去供买房的费用,又如何让他们愿生、敢生、多生?
教育和医疗同样是很大的负担。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系统化解决,就很难解决人口可能出现的负增长问题。找到“根”,才能寻求到“道”。
其次,鼓励生育要综合施策,这也是上面所说的“根”与“道”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是大方向;同时,相关专家也强调,只有运用整体性思维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覆盖面更广、时效更长、全方位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才能切实解决中国家庭不敢生、不愿生的问题,使生育率得到提振,逐步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来。
要加强政策支持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鼓励生育的大环境,并且持续优化相关措施,尤其是真正从“减负”方面做文章。
许多地方正在陆续出台支持生育的措施。比如,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日前公开征求《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意见,即使只生育一个孩子,也能累计获得补贴7500元,生三孩最多能领3.75万元;济南对生育二孩和三孩则每月发600元钱,一直发到三周岁。
鼓励生育的现金补贴和休假优惠等措施,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支持意义,但并非治本之策。“本”在哪里,就在于孕育、出生、教育、就业、居住、发展、养老等整个体系的改善和完善。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提升适育年龄人口的生育积极性,还得从为他们切实“减负”着手。每个人都会算账,生小孩的成本、养育的成本和提供的支持之间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结构等。
总之,鼓励生育需要考虑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从经济、法律、社会公平机制等多个方面出台符合实际的措施,才能在“减负”的大环境下化解育龄家庭的顾虑,从而切实提振生育意愿。
相关文章
- 随着年底的上市热潮唤醒了低迷的市场,日本东京IPO市场或将迎来繁忙的12月。根据汇编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的一周,有13家公司在日本申请IPO,这是接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电子商务管理公司AnyMi2025-07-05
- 9月13日,医药板块大跌。一只名为“沪港深精选”的基金单日净值跌幅超7%,领跌全市场,比行业ETF跌幅还要大。该只基金全部持仓几乎ALL IN医药个股。基民吐槽:买主动基金竟然买成了CRO医药研发外包2025-07-05
-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亢林今日在第十一届支付清算论坛上指出,协会将全力支持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科技创新自律管理,加快建立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机制,重点推动支付产业数字化2025-07-05
美国8月CPI超预期背后“元凶”之一:住房成本创1986年来最大增幅
美国劳工部周二发布的消费者价格报告中公布了8月份的租金通胀数据,数据显示美国8月住房成本——即租金的上涨速度加快,住房成本环比上涨0.7%,创下1991年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使得整体通胀水平保持高位。2025-07-05400家!深圳A股上市公司群星闪耀,产业升级呼唤创新资本新生态!
作者:吴少龙 见习记者 吴瞬11月22日,全球百大设计巨头——登陆创业板。深圳这座“创新创业创意”城市在资本市场上收获新的成就,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400家。上市公司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其数量2025-07-059月14日0时至12时青岛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系即墨区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系即墨区报告,其中1例系集中隔离点检出,2例系高风险区检出。2022年9月14日0时至12时,青岛市报告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系即墨区报告,其中12025-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