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药业停产自救背后:账上只剩下11亿,资本寒冬下biotech们“断腕”不断
原标题:基石药业停产自救背后:账上只剩下11亿,断腕资本寒冬下biotech们“断腕”不断
来源: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暂时的基石停工停产并不意味着公司产业化基地的关闭。”11月14日,药业基石药业相关负责人回复《华夏时报》记者。停产10天前,自救账上只剩资本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背后停产。下亿下
基石药业给出停工停产的寒冬理由是,目前并无大批量生产的断腕明确计划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考量。记者注意到,基石2022年上半年,药业基石药业账上只剩下11亿元。停产研发支出骤减,自救账上只剩资本但销售支出不断增加,背后亏损连年扩大。下亿下
而基石药业并不是唯一一个“断腕”自救的公司。今年以来,处于资本寒冬下的biotech公司,普遍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或选择收缩管线,或与大型药企合作,或卖掉工厂。
停工停产
风雨欲来,已有征兆。
今年7月,坊间便有消息称,基石药业正在考虑出售股权或寻求收购等战略选择。彼时,基石药业回复媒体称,关于近期外媒相关报道内容,公司不予置评,待有需要披露的信息时公司将及时公布,目前公司业务运作正常。
出售股权不辨真伪,但暂停苏州产业化基地的想法,似乎基石药业酝酿已久。
上述基石药业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方自2022年6月起积极开展了调研和讨论。”
2019年8月,基石药业全球研发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苏州签约,项目总体投资10亿元,项目规划总计容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同时具备生物药和化学药的研发、中试及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设计产能可达2.6万升大分子生物药和10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
2022年半年报披露,基石药业已完成了具备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于2021年年底如期开始试运行。公司正在进行多款进口产品的技术转移,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长期盈利能力。
让外界始料不及的是,仅过去3个月,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便停工停产了。
“考虑到目前并无大批量生产的明确计划,并且公司处于商业化阶段的产品的供应保持稳定,地产化工作也在同步按计划与CDMO合作中,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经公司董事会考虑并慎重决定,苏州产业化基地于2022年11月4日暂时停工停产。”上述基石药业负责人称。
该负责人同时也表示,公司将保留核心工作人员,继续积极接洽产业合作机会,为将来再次启航做准备。同时,基石药业苏州公司其他业务不受本次调整影响,转化医学中心和研发业务仍在有条不紊地运作。
资金匮乏
基石药业成立于2015年底,2019年初借助港股18A政策上市,是一家主营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药物的公司。公司2021年业绩报显示,其已经迈入了商业化阶段,累计获得4款创新药的7项新药上市申请的批准。
但这一切并没有在股市上兑现。按11月14日收盘价3.730港元/股计算,基石药业较发行价12港元/股,已跌去68.92%,市值仅剩44.52亿。
从往年业绩看,基石药业一直处于连年亏损的态势。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2018年-2021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为17.93亿元、23.08亿元、12.21亿元、19.2亿元,短短四年合计亏损金额高达72.42亿元。
亏损之下,基石药业研发支出骤减,但销售支出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开支后,公司研发开支为人民币2.18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448亿元减少人民币2.259亿元,主要由于已获批产品费用支出降低。
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开支后,公司行政以及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人民币2.24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143亿增加了人民币1013万元,主要归因于销售团队扩大覆盖范围。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2022年上半年,基石药业账上只剩下11亿元。资金匮乏或许是基石药业频繁自救的原因。
事实上,基石药业并不是唯一一个“断腕”自救的公司。
今年以来,处于资本寒冬下的biotech公司,多数都像基石药业一样,或选择收缩管线,或与大型药企合作,或卖掉工厂。
8月16日,云顶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学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转让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英文商品名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的独家权利。这距离拓达维国内获批上市还不足百天。此次退回ADC药物权益,云顶新耀最多可赚3.3亿美元。这笔交易将延续云顶新耀的现金流至少到2026年,并产生了相较此前云顶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3.6倍的溢价。
9月19日,药明生物宣布与科望医药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药明生物将吸纳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建成大分子开发和GMP生产服务基地。2019年年底,科望贷款1.5亿元用于苏州GMP生产基地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主做抗体类大分子药物的biotech企业,科望医药至今还没有一个自研产品上市。
10月,和铂医药连续发布公告,宣布将其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交易总额高达10亿元;同时,结束其于中国的特那西普(HBM9036)三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生物高科技企业而言,目前的资本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为了熬过严冬,高科技医药行业企业必须抱团取暖。而应对当前困境的核心对策就是强化原始创新,靠新产品新市场来争取时间,渡过难关。等到资本市场回暖,给予生物医药赛道更多支持,高科技企业才能真正走出生存困境,有机会实现自我突破。”陈佳称。
(责任编辑:探索)
-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 李云琦)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卫东11月21日在2022论坛年会上表示,我国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外需呈现进一步的弱化。另一方面, ...[详细]
-
本报记者 王登海 北京报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重点城市都市圈的快速成型,国内掀起了加快发展市域郊)铁路以下简称“市域铁路”)的高潮。9月26日,市域铁路成都至眉山线项目开工建设;9月28日,金 ...[详细]
-
官方: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电 刘文文)为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了《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计划》于9日正式对外公布,其中提 ...[详细]
-
据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及其以俄罗斯为首的盟友决定减产石油,促使华盛顿寻求反制措施。美国国会议员正在推动旨在瓦解该组织的法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投诉;甚至没收欧佩克成员在美国拥有的资产。报道称, ...[详细]
-
在五城设立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八部门:畅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11月21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 ...[详细]
-
财联社10月9日讯编辑 马兰)美国国家债务总额本周已创下31万亿美元新高,几乎是十年前规模的两倍,远超2021年23万亿美元的GDP总产值,接近国会为制约政府借贷能力而设定的约31.4万亿美元的法定上 ...[详细]
-
有套路,停止交易!宠物店打“免费领养”旗号送宠物,却捆绑销售劣质产品?
据法治最前线消息,免费送养宠物最后却成了强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宠物领养信息后,深圳的张川添加了对方微信。送养人声称自家宠物店救助的流浪猫狗正在寻找新主人,品种齐全,只需支付顺风车费即可免费领养到家 ...[详细]
-
返京未严格报备,一病例轨迹涉多个餐馆!北京近期新增感染者已涉六区
10月6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各1例,均为轻型。另有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已通报。10月7日0时至18时,朝阳、延庆、昌平各报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随着两只新股22日上市,A股存量上市公司正式突破5000家。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第二年,A股进入“五谷丰登”新时代,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又一重要里程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